作者 : 黃祥昀 / 編輯 : Andy
用影像說故事的開端
高中的時候,我獲得人生的第一台相機,來自一個有趣的機緣:當時超市推出買牛排送相機的活動,我因而獲得相機開始拍照,這是我攝影之路的開端。至於為什麼是想成為攝影「記者」,是因為我覺得當記者可以站在第一線觀察事發現場,彙整圖文並茂的資訊,令人非常興奮。通常用文字比較難讓人進入情境,攝影卻可以把故事濃縮在一張照片,讓大家快速透過照片進入情境與氛圍。
我所就讀的淡江大眾傳播學系的核心就是透過傳播媒介說故事。我覺得用攝影說故事,並說服一個人是很有魅力的一件事,因為攝影能夠提供一種「想像空間」。相較於電影或廣播,觀眾比較容易掉到一個鋪排好的情境。但是攝影可以形成一種斷接,兩張照片之間的關係,可以提供想像力。換句話說,一張照片像一個窗戶,你可以想像照片之外,沒有框住的地方是什麼?同一張照片,你每天看可以看出不一樣的意思,譬如說你知道了關於這張照片不同的資訊、你理解了不一樣的美學,甚至是你今天的心情不一樣,這張照片的意義都會有所變化。所以我覺得攝影雖然是靜止的,但是卻會隨著你自己的心境而不斷反射與變化。
攝影記者的多樣姿態與賣命探險
攝影記者工作採訪日常(攝影:楊子磊),照片由林俊耀提供
我曾經在政治跟八卦雜誌做過攝影記者,涉足的領域橫跨:文學、劇本開發、狗仔、人物專訪等等。可能我今天穿著整齊訪問藝術家,明天飛去外島訪問生態學家,後天又去飛車追逐當狗仔,或者穿著西裝筆挺潛入名流場合,為取得關鍵證據,非常像你在電影中看到的情節。
採訪香港反送中(版權所有:鏡傳媒),照片由林俊耀提供
世界上表面的事物,大家其實都知道,但記者卻可以發現表面下不為人知的一面,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我覺得當記者提供我很豐富的養分,像是我做過很多人物專訪的攝影報導,我覺得最珍貴的是聽到別人的故事,這有點像人生小作弊,因為你可以吸收別人大量的經驗談跟生命故事,也可以應用回自己的人生。
從記者到文學攝影跨域創作
攝影與作家台北人合作出版書籍,圖片由林俊耀提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工作經驗是我為鏡文學出版的小說《台北故事》拍攝能搭配文字的照片。這本小說講述生活在九零年代台北的男同志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了完整經歷了一趟這個小說的歷程,我跑遍台北各處,小說中情侶曾出現的約會場景中捕捉畫面。 有一幕,他們在林森北路上面狂飆,為了忠實重現小說的畫面與主觀感受,我請朋友載著我飆車,我坐在後面拍照,從林森北路狂飆到西門町,我抱住我的朋友,隔著機車的車頭拍照。相較於攝影記者通常有什麼拍什麼,這次我需要創造小說分鏡的感覺。
攝影與作家台北人合作出版書籍,照片由林俊耀提供
攝影與作家台北人合作出版書籍,照片由林俊耀提供
前往荷蘭進行創新攝影創作:工地攝影的虛構敘事與紀實攝影
烏特列茲藝術學院期中評估,照片由林俊耀提供
在荷蘭烏特勒支藝術創作系(MA Fine Art, Hogeschool voor de Kunsten Utrecht),我學到如何「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自己的攝影創作並找到核心。當攝影記者的時候,比較是使用一個技術在工作,但攝影創作的時候,可以透過這個媒材,講一個真正自己講的東西。在荷蘭唸書的過程中,比較重視透過攝影去找出你的核心,而且也不侷限在攝影這個媒材本身,跨越很多不同的媒材與領域。
在臺灣拍照比較是用照片的數量來當一個標準衡量,就是一種「用量對決」的美學,有一部分是承襲日本攝影的傳統,講求認真磨練與著重細節的精神。美國的攝影教育有一部分則是以「敘事攝影」為主,譬如說用幾張照片的排序和內容去說一個故事。目前我接觸到的荷蘭攝影教育則是著重於如何創造一個「脈絡」,透過作品去反思社會議題或自身的感受,重點並不在如何拍一很美或者很震撼的照片,而是你有沒有一個核心概念。
在烏特列茲藝術學院的media校區布展
在烏特列茲藝術學院workshop工作
在現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好好思考比起去外面拍數百張照片,還來得珍貴。
我最近的作品主題是在拍「工地」,之前在臺灣時,我以土地正義、新市鎮過度發展為主題,過去我採取比較「議題導向」的攝影。但是我發現直接議題導向的紀實攝影,現在大家接受的程度越來越低了,而是有別的方法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是很嚴重的。譬如我現在在荷蘭的作品,也是以工地出發,實地去拍攝荷蘭的工地現場,但是將搭配虛構的文字。我在思考如何用「虛構的方式」去提供一個反思的空間。
林俊耀於荷蘭工地攝影創作,照片由林俊耀提供
我覺得在荷蘭念攝影讓我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們並不要求我要馬上有一個成品,反而是問我的概念有沒有清楚,先想好再開始拍,我覺得這裡不急著要你馬上做出東西,而是慢慢調整變成一個核心論述。在現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好好思考比起去外面拍數百張照片還來得珍貴,因為現在拍照太容易了。
成為攝影記者的關鍵:創造可溝通的故事
我想給以後想當攝影記者的朋友的建議是,未來攝影記者更重視的是「說故事」的能力,而不是第一線的即時現場報導,因為現在大家都拍到一樣的東西,直播的技術也很發達,大家更想了解你這個人想說什麼故事。
至於要如何培養說故事能力,除了多看故事、多寫字、多拍照之外,多感受也是很重要的能力。當一個人的感官沒有完全封閉起來,就還是有說故事的能力。只是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或呈現不同的觀點都還是不夠的,因為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的觀點,重點是如何站在比較宏觀的視角看事情。觀看本身是很容易的但是說出自己的觀看後的看法卻很有挑戰,最後還需要找到如何跟大家溝通。我認為學習如何說故事並與大眾溝通是成為攝影記者的關鍵。
關於作者
黃祥昀,荷蘭萊頓大學媒體研究所碩士。從小熱愛當代藝術,近期嘗試將自己的詩作轉化為實驗電影與行為藝術,經營平台CloudyPoetryFilm 雲朵影像詩。文章散見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今藝術、荷事生非、空總實驗波、釀電影、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雲的藝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