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學】「硬核・幸福補完計畫」如何獲得穩穩的幸福感?

作者:曾鵬宇

如果春假的時間可以跟親密無比的愛人來一場意義非凡的旅行;

如果晚上躺在床上看劇的時候能大口喝上一罐快樂水;

如果夕陽西下的美景剛好在下班的瞬間映入眼簾;

這些場景,會讓你感覺到幸福嗎?

又或者,提到幸福,你會想到什麼呢?

 

01 測量幸福的快樂計

英國經濟學家Francis Edgeworth曾提出的【快樂計】的概念。這是一個相對主觀的概念,類似於體重計,但是以一個人的快樂程度為標準,可以像測量體重一樣的測量你此時此刻的快樂程度。10分是極度快樂,0分是極度不快樂,在這個區間中選擇自己當下此時此刻快樂指數。你現在的快樂有幾分呢?

在快樂計理論中,整體的幸福指數就是每分每秒的幸福感程度隨著時間推移後所產生的總和。這裡可以視為快樂函數的微積分。(p.s.沒學過高數的psykeeper們:就是陰影部分面積!)因此,把我們每分每秒的快樂和不快樂一點一點累加起來,就是最终我們體會到的。

 

02 快樂頂峰和happy ending

快樂計理論隨後就被新的學者推翻了!1990年,由Don Redelmeier 主持的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研究。邀請了兩位身患直腸癌的患者做相關的治療手術,但是當時的麻醉劑還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在做手術的過程中仍然會感受到極大的痛苦。

在做手術的同時,研究主持者會請參與者每60秒回報自己此時此刻的痛苦程度,並且在结束之後報告自己對這次治療的整體評估如何。讓我們來看看结果怎樣:

A病人持續了8分鐘,B病人持續了24分鐘,按照先前提到的【快樂計總量】理論分析的話,B病人所持續的時間更長,且感受到痛苦的線下面積越大,應該是B病人感受到的痛苦總量越高吧!

但是實驗的结果卻與【快樂計總量】理論的預測完全相反,研究表明B病人所報告的整體痛苦遠小於A病人所感受到的痛苦,這倒底是怎麼回事呢?為此心理學界爭論不休,直到心理學家Kahneman提出了【頂峰—结尾】規則,其認為整體内省的評分接近最痛時段的評估和结尾時段的評估的總平均。

Kahneman設計了以下實驗去證明自己的理論。

在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把手浸泡在一個裝滿冰水的水槽中,直到實驗者說可以拿出来的時候才能收手。而整個實驗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請參與者把手放在14oC的水中持續60秒鐘的時間(14oC會感覺到十分冰冷,但是並沒有到難以忍受)。

而後參與者會换隻手參加實驗的第二個部分,此時參與者被要求同樣把手放到14oC的水中持續60秒鐘,不過在60秒结束的時候,實驗者會打開水龍頭,並讓一些溫水進入到水盆之中,此時的水中的溫度會提高一度左右,進而讓參與者檢測到的痛苦減輕一點點,整個過程會持續90秒鐘的時間。

在兩次【冷—手】嘗試结束之後,參與者被詢問說,如果你現在需要做第三次的嘗試,你是願意重複實驗的第一部分(短版本60秒)還是第二部分(長版本90秒)呢?

以【快樂計總量】的理論去預測,長版本的實驗明顯感受到的痛苦更多,畢竟又多經歷了30秒鐘不舒服的時光。但是【頂峰—结尾】的理論卻預測,長版本所感受的痛苦更少,因爲長版本和短版本的最高峰值都會出現在前60秒内,不過長版本的的最後強度卻比短版本来的低,畢竟溫度升高的同時,痛苦感也隨之下降,因此長版本對於頂峰強度和结尾強度平均要来的比短版本低。

讓人震驚的结果顯示,80%的參與者都報告說,長版本的實驗中的最後一個階段痛苦減輕了,所以他們願意重複長版的「冷—手」實驗。這表示他們寧願多忍受30秒不必要的痛苦,也要擁有一個稍微可以忍受的结尾。

這證明了,我們的快樂感受受到事件情绪最高峰的時刻和事件结尾的影響,且與事件持續的時間無關。

 

03 怎麼獲得你的幸福

這樣的结果要怎樣應用到幸福感之中呢?

我們不妨這樣思考看看,如果人們對幸福的感受來自於對於某種幸福會議的評估,那麼一來我們去提取記憶的時候,只會關注印象最深刻的回憶,也就是结尾和最高峰的回憶,而我們對於人生幸福感的評估,也深深的受到這些會議的影響。

那為什麼我們不能提取其他沒那麽印象深刻的回憶呢?想想看,如果現在請你回想5年前的一段印象深刻的旅遊,你會想到那些事情呢?我們大概會翻看一下手機的相簿,然後根據幾百張照片重新回味一下當時所經歷的難忘的體驗,但是照片一個小時就瀏覽完了,當時去旅遊的時候可是經歷了兩個星期啊!

這其中的差異就在於記憶的流逝,也意味著幸福感的流逝,我們的幸福感定格在了最有意義的片段上了,對於那些不那麽快樂幸福的瞬間,我們拋棄得比誰都快。

不過就像小說所描繪的那樣,除了劇情的高潮以外,结局的好壞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到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前段時間,我的一位摯友去參加了一場期待已久的小提琴獨奏表演,整整2個小時的演奏精彩動人,旋律飄逸且優雅。但是在最後10分鐘的時候,坐在我朋友隔壁的觀眾的手機發出了巨大的噪音,嚴重干擾了其他觀眾聆聽美妙的音樂。因為這個突如其来的意外,讓我的朋友抱怨了整整一天,每次談起當天的演奏情形,一定不会忘記提及那最後的噪音是多麼的刺耳。就這樣,最後10分鐘的不好經歷,破壞了整整持續兩個小時的美好體驗。

仔细想想,用【頂峰—结尾】的理論去思考人生的幸福感,你會發現有著數不完的例子。失戀的愛人因為冷暴力的分手方式而對對方產生了非常負面的評價;對前段感情經驗的回顧,也只記得了那最開心、最有意義的瞬間。

朋友,如果幸福是一個最高峰和最尾端的錨點,屬於你的幸福又來自於那些瞬間呢?

 

TED演講連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x411S79Y?from=search&seid=2436896906598818995&spm_id_from=333.337.0.0

 

參考文獻:

Redelmeier, D. A., & Kahneman, D. (1996). Patientsʼ memories of painful medical treatments: real-time and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s of two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Pain, 66(1), 3–8.

 

Kahneman, D., Fredrickson, B. L., Schreiber, C. A., & Redelmeier, D. A. (1993). When More Pain Is Preferred to Less: Adding a Better E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4(6), 401–405. 

 

Kahneman, Daniel.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