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鵬宇
我需要很多錢,也需要很多愛
面對“金錢能否買到一生的幸福嗎?”這樣的質問,我們可能都會下意識地搖頭。但是如果換種說法,“如果現在有機會無償獲得1000元,你會感覺更幸福吗?”我想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直接點頭。
從學歷的不斷内卷,到超負荷的工作時長,最後到許多公司不斷地壓榨著年輕人的價值。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上,我們拼命地為了金錢奔波,有時候我們會感到心力交瘁,有的時候我們身體會負擔不了,有的時候苦盡甘來的努力也會換來十足的成就感。
我們的收入和幸福感的關聯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當我們擁有一棟200平方公里的房子,當我們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轎車,當我們年薪百萬達到財富自由之時,我們就能幸福了嗎?
在心理學中,心理學家通常從三個不同的觀點去探索金錢與幸福感之間的秘密。
觀點一 : 金錢滿足需求,需求造就幸福
1994年【世界價值調查】收集了19個不同國家高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數。其結果發現,高收入人群相比於低收入人群,擁有更高的平均生活滿意度,同時也有著更多的正面情緒經驗以及更少的負面情緒經驗。
同時Inglehart和Klingemann在2000年的研究中也對比了21個國家人均收入與幸福滿意度的相關,其結果發現人均收入越高的國家,通常擁有著更高的幸福滿意度,其相關系數高達0.7(顯示高度相關)。
不難想像,金錢可以滿足人們很多物質上的需求,例如充足的食物,更好的健康保險,更優質的教育。而更加富裕的國家也通常在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制度的公平程度上都顯著地優於貧窮的國家。這也意味著,無論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還是以個人的角度來看,更加有錢意味著可以滿足更多的物質需求,從而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也更容易感到幸福。
觀點二:過多的金錢≠過多的幸福
Smith 和Razzell曾在1975年追蹤過中彩券大獎的人群,其結果發現許多一夜暴富的彩券中獎者大多都選擇了辭去原本的工作並移居到更富有的住房區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人際關係通常會產生巨大的波動,比如說,他們會面對新的鄰居,開啟新的社交圈。並且過多的金錢也讓原本熟悉的朋友因為嫉妒或不平等等想法從而產生一定程度的疏離。這些種種的因素最後都導致了財富的大量增加並沒有顯著的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Dinner於2010年的研究發現收入的增加或許可以讓我們感到生活的較為滿意,但卻並不能讓我們認為生活更加快樂,而能顯著預測我們的快樂程度的反而是精神層面的滿足。換句話說,收入的增加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我們物質程度的需求,但是一旦物質達到基本的滿足之後,過多的金錢是不會再讓我們感受更多的幸福的。
觀點三:從馬斯洛的需求談幸福的轉折點
幸福的原則同時也是需求的原則,遵循著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論,我們需要金錢來滿足我們的底層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會讓幸福感和收入直接掛鉤,因此,當我們還在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之時,金錢是會顯著提高我們的幸福感的。但是一旦我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滿足,我們對生活的渴望就邁入了需求金字塔中的更高層次,也就是社會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此時,金錢的力量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這時如何塑造更好的人際關係,如何找尋自己的理想,這些精神需求的滿足才會協助一個人走完幸福感的後半段。
我們不難想像,幸福感與金錢的曲線是先增加後趨於緩和的,而趨於緩和的點在心理學中稱之為“飽和點”。過去的研究也表明這個飽和點的高低也是具備著不同族群的差異的。
在這張圖中,x軸代表收入(美金),y軸代表對生活評估的平均值。High,Moderate,Low分別代表著高教育水準。
Andrew等人於2018年通過跨文化的研究觀察1700萬人收入與幸福感的關聯性,其結果教育水平更高的人在相同的經濟水準下會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但是在收入超過“轉折點”之後,越多的收入反而會導致幸福感保持不變或者輕微的下降。
可能會導致幸福感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最合理的解釋是越高的收入通常也意味著更長的工作時間,更大的工作責任,並且更沉重的工作負擔,這些壓力一定程度上會壓縮我們去滿足精神需求的時間,例如度假時間、陪家人的時間等,這最终也會導致整體幸福質量的下降。
總而言之,金錢與幸福的秘密就在於需求的滿足,當我們置身於一個新的城市之中,住房和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是我們困擾的主要問題之時,金錢就是幸福感的重要指標。但是當我們在社會中逐漸穩定下來,在工作中小有成就,也擁有了一份穩定的家庭,此時金錢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想走完幸福感的後半程,需要的是要將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自己内心,做一個心靈健康且富足的人,才能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感。
如果幸福的曲線會跟隨馬斯洛的五個需求而產生變化,朋友,你又處在那個需求之中呢?你覺得自己需要多久的時間才會到達“幸福飽和點”呢?
參考文獻:
Inglehart, R., & Klingemann, H.-D. (2000). Genes, culture, democracy, and happiness. In E. Diener & E. M. Suh (Eds.),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p. 165–183). The MIT Press.
Smith, S., & Razzell, P. (1975). The pool winners. London: Caliban.
Diener, E., Ng, W., Harter, J. & Arora, R. Wealth and happiness across the world: material prosperity predicts life evaluation, whereas psychosocial prosperity predicts positive feeling. J. Pers. Soc. Psychol. 99, 52–61 (2010).
Diener, E. & Biswas-Diener, R.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 Indic. Res. 57, 119–169 (2002).
Wahba, M. A., & Bridwell, L. G. (1976). Maslow reconsider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5(2), 212–240.
Jebb, A. T., Tay, L., Diener, E., & Oishi, S. (2018). Happiness, income satiation and turning points around the world.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1), 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