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學】魔鏡,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者:曾鵬宇

 

皇后問:“魔鏡,魔鏡,誰是這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

魔鏡答:“白雪公主。”

 

我想白雪公主故事的後續早已經耳熟能詳了,皇后為了要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不惜試圖用毒蘋果陷害白雪公主,最後卻因王子以及小矮人們的出現而計畫失敗,從而也給這個故事留下了一個美好的結局。親愛的朋友,當你長大之後再次重溫這個屬於童年回憶的故事,你是否曾想過,魔鏡到底是通過怎樣的標準去評判一個人是否美麗的呢?白雪公主之所以比皇后美麗,是否是因為白雪公主有小矮人們的陪伴,從而比皇后過著更幸福的生活。

 

換個角度重新思考一下白雪公主的故事,你也會發現白雪公主的確是一個比皇后更幸福的人,白雪公主無論是在皇宮亦或者是在叢林的小矮人身邊,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而皇后則因嫉妒與羨慕而深陷痛苦之中。幸福的人也是美麗的人,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可以問問魔鏡,誰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覺得魔鏡會根據怎樣的標準進行評判呢?

 

最幸福的人的特徵

 

來自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Ed Diener教授是幸福感領域中盛名遠洋的大師,他曾於2002年試圖去找到最幸福的一群人到底具有何種與眾不同的特質。當時她邀請了222位美國大學生來參加研究,並利用90年代盛行的七種與幸福感有關的量表去測量大學生的幸福感(其中包括生活滿意度,回憶快樂事情的多少,同儕之中幸福感的評估等),最後根據七種幸福感測驗的綜合分數把參與者區分為非常幸福,一般幸福,以及非常不幸福三個族群。

圖一:表示三種快樂程度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社會關係向度上的得分,若同一行數字右下角的英文子母相同,則表示兩個數字之間並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反之亦然。

 

其結果顯示幾乎所有最快樂的人都有一些要好的朋友,更多浪漫的親密關係,花費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或伴侶。這樣的結果說明願意為親密關係付出努力,並擁有穩定的人際關係是成為最幸福的人的必要條件。

 

從“最不幸福”躍進到“最幸福”

 

Diener於2002年的論文雖然開創性的發現了最幸福的人的必要特徵,但是卻又被很多學者質疑此實驗結論的普適性,認為當時實驗的參與者只有覆蓋美國大學生,對於不同的年齡、族群、國籍人的幸福感並沒有詳細探討。因此Diener在2018年又針對了全球人口的幸福感進行了一次普查性的研究,並進而思考是什麼因素讓人從“不幸福”變成了“幸福”。

 

在新的研究中,Diener採用了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 Poll)中的全球幸福感資料庫,並把來自166個國家的1,551,362人區分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中等幸福的人、以及非常不幸福的人。

圖二:其中Function1中粗體字代表的是從“非常不幸福”到“中等幸福”需要滿足的條件;而Function2中粗體字代表的是從“中等幸福”到“非常幸福”需要滿足的條件。

 

從全球的層次中反思幸福感,其結果發現一個人生活需求的滿足(沒有身體上的疾病、可以滿足溫飽、可以好好休息)、以及一些心理上的需求(有感覺到被尊重、願意幫助他人、願意學習新的東西)的確可以引導著一個人從一個非常不幸福的狀態中走出來,從而達到一定程度的幸福。但是要想從中等程度的幸福躍升到最高程度的幸福,則需要一個穩定、安全、發達的社會環境,這種整體幸福的社會環境會讓個體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從而提高這個社會中每個人的幸福上限。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個魔鏡可以辨認出人們是否幸福,如果科學真的可以為我們創造這個魔鏡,那麼是否擁有一個穩定的親密關係,是否願意為家人、愛人或朋友投入更多的時間則是這個魔鏡的運轉原則。如果你剛好身在一個不幸福的狀態之中,想脫離其中,也不要忘記充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以及心理需求。

 

童話中的皇后之所以嫉妒白雪公主,是因為她無法不把美麗幸福的鑰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能寄希望於毀掉他人的美好。但是如果我們懂得了從“不幸福”到“幸福”的秘密,我們也有機會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幸福,到時候,每個人的童話故事都可能被書寫成“白雪公主”一樣的美好結局。

 

 

 

參考資料:

 

  • Diener E, Seligman MEP, Choi H, Oishi S. Happiest People Revisited.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8;13(2):176-184. doi:1177/1745691617697077

 

  • Diener, E., & Seligman, M. E. P. (2002). Very happy people.Psychological Science, 13(1), 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