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學】大腦中“心如刀割”的故事

 

心如刀割,形容內心的痛苦是如此劇烈,彷彿整個身體被最鋒利兇狠的刀徹底割裂一般。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每一段美好的相遇,最終都會等到離開的那一天;每一次浪漫的邂逅,也有可能會面臨分手的殘酷現實;每一個溫馨美好的家,也阻擋不了衰老帶來的別離之痛。

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被他人重拳擊倒時,我們的身體是痛的,那摔在地板上的力量讓我們的背部無法承受,那種感覺是直接的、又是可怕的。物理層次的痛是易於理解的,因為皮膚擦破了,因為關節瘀青了;但是心理層次的痛,卻是沒有任何外顯的特徵,但整個人卻彷彿被扼制住了咽喉一般,無法呼吸。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從古時候開始,就有詩人用身體的痛苦去描繪內心的不捨之情,但這樣的描繪真的只是文學上的一種比喻嗎?還是本身心理的痛苦與身體的痛苦就有一定的關聯性呢?

 

為了濾清心理痛苦與身體痛苦在我們大腦之中一致性,美國休斯頓大學的Eisenberger教授於2003年的發表在科學雜誌(Science)的一篇文章,探究了當人被拒絕時所感受到的“割心之痛”的運轉機制。

 

在研究中,Eisenberger教授邀請參與者進入實驗室玩一個類似VR的傳接球遊戲,整個參與傳接球遊戲的玩家有三個,其中一個真實的參與者,而另外兩個玩家則是虛構的。在三個人進行了七次的傳接球後,實驗突然操弄另外兩個虛擬玩家自己獨自玩傳接球,並且忽略實際的參與者,直到遊戲結束。整個遊戲的過程,參與者都需要配戴磁振造影裝置,用以觀察其大腦對於被拒絕感受時神經元的變化。(磁振造影俗稱fMRI,在心理學中常用來觀察大腦運轉的模式,會偵測在從事特定活動中大腦中各個腦區的活躍程度)

 

不出意外,在整個遊戲的過程中,參與者都回報出被忽視或被排擠的感覺,並且明顯感覺出更高的沮喪之情。此外,如圖一所示,當參與者感到沮喪時,在大腦中負責感受痛苦的ACC區域(前扣帶皮質)有更高活化,並且在大腦負責情緒調節的RVPFC區域(右腹側前額葉皮層)有更少的活化。

圖一:其橫軸代表參與者主觀報告的沮喪程度,縱軸為特定鬧區的活化程度。(A圖縱軸代表ACC鬧區;B圖縱軸代表RVPFC鬧區)

 

最讓人震驚的是,過往的研究發現在人經歷物理上的痛苦時,也會出現ACC腦區活化下降,且RVPFC鬧區活化上升等現象。這意味著雖然身體上的痛苦與心理上的痛苦的外顯表徵不同,但在人的大腦中卻呈現著相似的神經反應。

 

如此看來,當參與者在傳接球活動中被他人排擠時,所感受到的沮喪之情與其被他人重擊一拳所感受的痛苦是一致的,換句話說,在我們的大腦中對“痛”的感受有一致的激發程度,而這樣的“痛”的感受是不特別區分“身體上痛”或是“心理上痛”。

 

從這個觀點來看,“心如刀割”不再是借用身體痛苦而描述心理痛苦的一個成語,而更是一種心理痛苦與身體痛苦一致性的體現。

 

親愛的朋友,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沮喪而停滯不前?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又因為憂鬱而提不起工作的力氣?因為那時的我們就像被現實生活中的一記重拳擊倒一般,全身都是流滿鮮血的傷疤,但是我們卻又視而不見,逼著自己不斷前行,最後只能適得其反。

 

這些內心的傷疤或許不是我們肉眼所能看見的,卻是被我們的大腦所深刻感受到的。在內心劇痛的片刻,不妨讓我們放慢自己的腳步,就像包紮皮膚上的傷口一樣的,為自己的心靈留出一些養傷的空間,待心中的傷口已經止血、待內心的創傷已經重新癒合,再重新提起前行的勇氣,走完剩下的生命旅程吧。

 

參考資料:

 

Eisenberger, N. I., Lieberman, M. D., & Williams, K. D. (2003). 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Science (New York, N.Y.)302(5643), 290–29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08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