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探索】從日常的揀選堆疊,創造出工作與生活的理想狀態

 

上次踏上恆春是四月初的事了,當時的我如同探索者一般,對於恆春並沒有特別的記憶或想像,那次對於當地的民謠、社區、生態旅遊相關的發展狀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由於那段時間火箭人實驗室的夥伴們剛好處在爆炸忙碌的時期,所以那時對於恆春人的生活方式比較沒有感受到深刻的不同。

而這次在Xplore恆春半島活動中,我的角色從探索者轉變成了紀錄和觀察的身份,隨著在這片土地上的停留時間拉長,我慢慢地從大家的互動交流中,窺見了屬於這座半島獨特的魔力和生活模式。或許是山海圍繞的環境,或許是恆春人散發出的特質,在這裏,你會不自覺得放下對於某些習慣的執著;在這裏,你的感知能力會被瞬間放大好幾倍。

回想著第一天探索者抵達的情景,儘管從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對於這趟旅程的興奮和期待,但他們的言語以及肢體動作卻也悄悄地流露出對於自己生活及生命狀態的困惑與不安。光儀因為個性的關係,習慣將行程塞到最滿,使得自己被自己壓得喘不過氣;慕里諾恩因為父母的關係,常常一邊帶著疑惑,一邊找尋自己的歸屬之地;雨晴因為同儕的影響,懷疑著自己是否也應該有所作為,在自我懷疑中將自己越縮越小;懿哲因為面對升學階段的未知和小誌團隊成員的更迭,苦惱著自己對於小誌的責任和未來。然而隨著組織的參訪、56小時職人生活體驗計畫等活動的推移,當探索者們卸下一切來自城市的包袱後,這些困惑與不安漸漸地被每晚總是願意聽你分享到三更半夜的夥伴所分擔,被職人日複一日對於工作與生活展現出的態度所撫平,以及被每一個當下的投入所感受到的純粹所一一療癒。

短短五天的時間,到底能對一個人的生命軌跡產生多少影響,老實說我沒有答案,不過至少在這不到一週的時間,我看見的是大家對於海洋的尊重,對於環保意識的抬頭,對於擁抱未知的勇氣。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在生活中根本微不足道,但我想若要讓一個理想的生活方式開花結果,就必須先從日常生活的各種小事慢慢一點一滴的揀選堆疊,最後才得以在工作和生活間長出那份屬於自己的平衡吧。

我因為Xplore而認識相信世代,一開始我只是單純的認為這些故事很吸引喜愛日本的我,也覺得這些激勵人心的故事能被挖掘、記錄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不過回歸到探索者身上,當時的我對於幾天的探索計畫能帶給探索者們多大的影響其實內心是充滿疑問的。

在這次親身經歷了Xplore計畫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真的不只是一個旅遊觀光的套裝行程,不只是一次在地故事的傳遞,它是能很真實地從每一次的對話,每一次的互動中,不只帶給探索者們在習慣上的改變,在心態上的轉變,從而去啟發自己、重新定位自己對於自我和未來的想像,更是能創造城市與城市間的雙向交流。

期待明年度能夠以相信世代的所在地台北以及火箭人實驗室的大本營恆春出發,透過兩地的串連,透過探索者們獲得的能量,為「二地居」甚至是「多地居」開展不同的可能性!

/圖:郭哲廷
/文:郭哲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