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海外故事】專訪永續建築跨國平台:A–D (Architecture-in-Development)創辦人羅璋芳

採訪與整理:黃祥昀
編輯:張翰文
本文為相信世代發展協會海外青年系列專訪

Architecture-in-Development 核心價值示意圖
credit: caukin studio

 

小時候的夢想:只知道不想當老師

我只記得我最不想當老師,但是當時身邊的同學百分之九十九都想當老師。大學畢業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同學都直接去念碩士,而我決定直接去工作。或許自己骨子裡有點叛逆,喜歡停下來反思潮流的意義,讓我在人生重要抉擇時做屬於自己的決定。

能回想自己小時候的夢想非常棒。人生像一段旅程,每一段歷程會影響下一段,這跟我創造A–D 平台(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的核心理念是完全相關的。

在我成長的環境中,整體台灣社會的價值觀是非常單一的,七零年代的主流價值觀就是:「好好念書賺大錢」。我想大部分的人其實在小時候都不太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都是在探索的狀態,但我們要探索的,應該是自己的內在價值,而不是以外在的價值,例如:功成名就或者賺大錢。

 

踏上建築領域的求學之旅 

從臺大土木工程系畢業後,我先從事劇場顧問的工作,後來申請到羅德島設計學院讀書,這個學校本身很精彩,但是學院位於非常封閉的小鎮羅德島,裡面的文化非常單一。學校裡有很多有錢的藝術家同學,但我只有準備一年的預算,受到強烈的文化衝擊與必需負擔沉重的經濟壓力,所以最後沒有完成學業。

後來在多方探詢下,認識荷蘭阿姆斯特丹藝術學院的建築學程,它是一個需要半工半讀的碩士學位,同學大多是從職業學校(vocational schools)來的,學程以發展概念的設計工作室(design studio)為主。這個學校的特色是學界與產業界的結合,在就學期間,學生必須自己找實習的機會,雖然辛苦,但讓我增進建築職業的了解,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A–D (Architecture-in-Development) 的核心理念

當時我在阿姆斯特丹藝術學院的建築學程中,遇到Rob Breed也就是現任的A–D的共同創辦人,我們志趣相投,擁有同樣的想法,對於建築商品化的現象感到懷疑,也正在尋找建築的意義為何。建築既有的營運模式是建築師必需找到有錢的業主,而全世界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建案是依循此商業模式,占比是非常少的。我那時心中常反思從事建築的意義,難道就是為了服務少數最具有經濟能力的人嗎口?於是我與Rob發想一個可以踏出建築既有的框架的平台 Architecture-in-Development (A–D) 

 

A–D 創辦初期的社會文化脈絡

除了個人的理想, A–D 與其發展出來的社會背景是環環相扣的。九零年代是荷蘭建築界最大放異彩的時候,也是建築大量被產品化與商品化的時期,業界非常講求新穎的設計與潮流。然而,自2008起的金融海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建築事務所也沒有案子,經濟低迷也促成了建築業界的商業模式轉型。

影響A–D平台理念發展的核心人物是當時荷蘭建築學會院長Ole Bouman (NAi – 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在他任內持續推動建築商業模式的轉型,挑戰建築師既有的角色,提議建築師不用在家裡等有錢業主上門,應該踏出象牙塔,去尋找有哪些需要建築師的挑戰、有哪些建築師可以積極參與或主導的事情,以改變社會。

 

改變無法負擔的房屋,促成以人文為基礎的永續建築

A–D 的核心理念是反思建築對於人的意義,與對於社會的價值;建築不僅是地標、博物館與豪宅,也不僅是開發商,政府與建築師的事。建築是人類改變、發展社群生活與文化的一種實踐(與實驗),也是Architecture-in-development 名字的意涵。

當今全世界房價高漲,建築變成一種奢侈的商品,越來越多人無法負擔,這也是為什麼在歐洲會有越來越多共居(co-housing)。由使用者(住戶)主導,獲利不是唯一被看重的指標,重點是住在裡面的人透過參與設計營造的過程,建立歸屬與認同感,在參與的過程中,使用者(住戶)自主營造生活的空間,建物成為「家」而不是房地產的商品。我們相信「永續發展」不應只空談新穎的設計、材料與技術,而是應該應以人與社會/社區/聚落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行思考與創新,而創新更必須結合地方的歷史記憶、地理與聚落的人文脈絡。

 

A–D 案例:促成香港家具設計團隊與巴西社會住宅跨界合作 

A–D同時也是一個知識庫,把居民與社區營造的案子分享在平台上,透過我們的平台,大家可以學習到不同的案例。我們本身並沒有直接在做建案,但我們的平台協助不同團體之間的媒合,譬如城鄉發展跟居民自立營造的案子,居民主導並且由專家提供協助。 

像我們去年媒合香港與巴西的團隊:在巴西有個組織在研究社會住宅並發展社區土地信託(community land trust)的經濟模式,透過機制的設計讓土地由社區居民共同持有,因為不會受到市場價格變動影響,所以價格非常平易近人。這個組織購買需要翻修的老宅,優化內部的設計與家具,並以便宜、可負擔的價格讓低收入家庭承租,他們透過A–D的平台找到香港的建築師幫忙設計可攜帶式的傢俱,雖然租客沒辦法擁有這個房子,但他們可以帶著傢俱走,讓我們重新思考「所有權」這件事。 

credit: FICA

 

A–D 案例:廢棄福建土樓的重新利用與參與式設計

目前談到永續建築,往往聚焦在技術層面,例如:太陽能、隔熱材質或綠建築材料或工法。然而我認為使用者與空間和環境的關係也很重要。 A–D曾經有個福建土樓的改造專案,土樓是福建的傳統建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但是實際上是處於荒廢的狀態,也沒有足夠的經費可以去修繕與維護。建築師透過工作坊連結學生、當地居民與工匠一起參與建構小型的裝置,邀請當地區民參與並使用裝置空間,讓當地居民對習以為常的土樓,轉化成全新的想像與體驗模式,而不再只是無人過問的廢墟。

我認為所謂的永續發展不應該是給居民最新穎的技術、最前衛的設計。如果建築的使用者沒有辦法自主地去改變與創新,最後就只能仰賴政府或專家的協助,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很多永續建築的資源都沒有用在關鍵之處。 


credit:  Rural urban framework

A–D 的未來願景與轉型計畫

歷經十年發展的A–D Rob 和我了解推動建築學界與產業界的改變,不是我們兩個人可以自己完成的事。因此,目前我們正在著手進行成立 A–D 機構(A–D institute),與更多學校與世界級企業組織成立合作聯盟(partner alliance),凝聚更多公部門與國際企業資源,讓年輕的建築師與一般大眾重新思考建築的意義,翻轉建築業界既有的營運模式,以服務更多人,讓建築不在只是為少數有經濟能力的人服務,而是從社區與在地文化出發,實踐永續發展的人文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