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命與愛的挽留

青年公寓側寫 系列二
採訪撰稿:姜之湄、濮澤宇
編輯:張翰文
受訪者:劉宛頤

專訪《他活著》製作人劉宛頤

曾隨白沙屯媽祖徒步七十公里,也曾走過二十個國家。國中以前是個乖孩子,高中成績一落千丈後,意外發現課業以外的新天地。大學念法文,卻成天不安份地想考戲劇系,所幸大學豐富的戲曲資源開啟了人生另一條路徑。
南管啟蒙於青玉齋南樂社,後至江之翠劇場學習梨園戲前後場,從此一頭栽入傳統藝術的迷幻世界。回想踏入劇場的契機,本是迷戀演員身上的魔法,進入妖山修煉後,方知戲劇始終源於自我修行。⋯⋯
有著水瓶的樂觀豁達,覺得人生暫時先這樣也無妨。

走進宛頤的生命故事裡

初次讀到宛頤這段自我介紹的時候,我非常驚喜,了解了她的故事後也對她產生更深的好奇心,什麼樣人即便屢屢受挫也願意在藝術領域裡不怕困難地跋涉十年?戲劇表演藝術有什麼樣的魅力讓她如此著迷?擁有跨文化的戲劇藝術研究背景的她,在工作中是如何審美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戲劇的⋯⋯隨著她最新參與製作的戲劇《他活著》緊張熱烈的前期準備,我們邀請到製作人宛頤來聊聊她投入在藝術事業裡的那些年⋯⋯

01|「對於生命與愛的挽留。」——關於《他活著》

同為北藝大戲劇系畢業的藝術家智偉與製作人宛頤同住在合江58的青年共居公寓,關於籌備《他活著》,他們分享到智偉曾兩度到法國駐村進行文本翻譯及排練,然而因疫情許多藝術工作被迫延期,趁疫情緩和之際,在法國在台協會的支持下,《他活著》(中文版)隨著法國帆船劇團一路漂流,在整個世界還在浮沉洶涌的時刻,這個前後歷時三年的作品終於在今年十月底來到臺灣首演。

獨角戲在台灣是較為罕見的戲劇形式。這部戲劇中,導演主張讓很多自然的情緒狀態回歸到演員,重視演員的台詞、自身發展出來的台詞的能量。在這樣的戲劇形式裡,演員需要尋找到服務於一個文本的表演方法,也要處於高度亢奮的狀態,激發出生命的巨大能量。

宛頤說自己反覆聽讀這個劇本後,感受到背後有股宗教般的聖潔感。「染疫者」某種程度代表著為世人犧牲的「耶穌」。而談及對劇作的理解,宛頤用到了「挽留」這樣有情感濃度的詞:「這是一場對於生命與愛的挽留。」

👉🏻 立即購票: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09211205181430172990

02|跨文化的研究經驗帶來的豐富養份

宛頤身上最吸引我的是她跨文化背景的研究與實踐經驗,並沒有讓她在相關的表達中呈現出明顯的矛盾感,卻讓人看到她對東西方大相徑庭的戲劇文化很協調地吸收。

在中央大學主修法文的宛頤,大學期間意外接觸到傳統戲曲,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開始參與學校京劇票房與南管社團活動後,課餘時期也會到戲曲研究室找尋不同劇種的表演資料。最終以傳統南管及梨園戲作為主要鑽研對象,為此她也曾到訪泉州向當地藝師學習。

後來幾經波折考上北藝大戲劇系研究所,主要研究西方戲劇。她為我們分享東西方劇場的思想觀念有很多不同,西方劇場的文化里鼓勵個體價值:每個人都是一個藝術品。在東方劇場,沒有這樣的概念,就像《霸王別姬》裡的戲班子文化說的:人要成「角兒」,「角兒」到哪去唱戲,戲迷們就跟到哪去聽戲。而西方戲劇重視的是劇本,演員應當為劇本而表演。對於這些差異,宛頤並沒有過多批判,只是淺淺介紹著,她說:「當你面對不同文化就可以很明確感受到它的信仰。」

接受了東方傳統戲劇的扎實操練,又帶着對西方現代戲曲的領悟,好像這些文化碰撞已經不構成矛盾,早就被她消化了一番,又塑造成了新的藝術力量。

03|斜槓人生,何妨吟嘯且徐行

斜槓青年的生活是忙碌的。她不太滿足於過每天打卡上班的生活,開始自己接案,做過代課老師、編劇助理、執行製作、文字撰稿、南管樂師、戲劇顧問、製作人等職務,最大的滿足是閒暇時上免費工作坊。她說自己「有著水瓶的樂觀豁達,覺得人生暫時先這樣也無妨。」

和宛頤聊天兩次,我總覺得眼前的女孩溫和、疲憊又充滿力量。好像可以想像出她在繁忙工作中雷厲風行的狀態,也能看到她遇見美好的藝術作品流淚的時刻。在她的身上我好像看不出年齡,無限的可能性正在發生。宛頤剛剛告訴我們,明年就要去義大利攻讀另一個碩士學位了,由衷地為她開心,確實如此,關於藝術、關於生活,關於不期而至的煩惱與意外,何妨吟嘯且徐行呢?

「對藝術的追求,那個終極的美是到不了的,但是一直在追求。」最後用她的話作結,也祝福她快樂地奔赴人生一個又一個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