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祥昀 / 編輯 : 大鵬
政大法律系開拓國際視野
我大學就讀政大法律系,我覺得法律系的好處是可以接觸到具有廣度的知識,例如:金融法、公司法、行政法等等,涵蓋的知識範圍橫跨公私部門; 國際方面的話則有國際公法、WTO、 英美法等等。我不會說法律系是多好玩的系,但它可以帶我看到更多國際視野,也啟發我做跟貿易相關的實習,我曾參加亞洲法律學生會、中研院國際貿易營隊、模擬聯合國。
在模擬聯合國中,我們會針對社會議題做討論,譬如說以核能武器在國際間的擴散為題,我們各自代表不同國家,去思考要怎麼做政治周旋,投票給哪一國。因為我喜歡國際關係的議題,而不是純粹法律的領域。不過在國際關係中,還是有國際公法可以應用。
讀法律系的壞處是課業比較繁重,我們會花比較多力氣在課業上,壓縮到探索其他事物的時間,因此比較沒有機會修到其他系的課。整體而言,當年在政大的社團比較不發達,因此對於探索各種興趣的幫助比較少。
雖然我現在進入商管的領域,但我不會覺得以前讀法律系是浪費我的時間,也是因為曾經遇到事情與同學的啟發,才會走上現在的這條路。不過就教育系統而言,我覺得臺灣花太多時間在大學的學習之中,因為我們的大學就讀時間是四年,荷蘭的學制則是三年,而大部分研究所只有一年 ,所以畢業時才二十二歲。在歐洲也比較多人在大學的時候讀自己感興趣的科系,比較不會完全以職業為導向,在這邊不管是申請或者轉學、轉系都很容易,不像臺灣還要學業成績很好才能轉系,當你已經不喜歡你的科系或者不適合讀這個科系,卻要成績還好才有離開的可能,這本身就限制了非常多人的發展。
荷蘭鹿特丹商學院MSc的資源連結
阿姆斯特丹街景
碩士的時候我來到荷蘭讀鹿特丹管理學院念MScBA(Master of Scienc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aster in Management ,這是一個為原本大學不是商學院的人準備的學系,常被大家稱作小MBA。我的同學來自完全不一樣的背景,有人是學俄文、有人是學音樂等等,其他的學系的入學條件比較要求已有商管背景,之後的發展也會比較集中在商業的特定領域。
我認為商學院所學到的不是真的什麼非常艱深的知識或學問,而是為你開啟一扇門,讓你去理解商業實務中,更細緻、分門別類的領域,因為很多人會說我想走商管,但他們其實並不知道裡面有什麼具體的內容。另外,學校的課程規劃,也同時著重在訓練學生要怎麼跟不同國家與文化的人在高強度壓力下一起合作,因為我們有非常多的作業與報告,每天都在趕功課,因此,可以學會溝通與合作的能力,也就是學校是在提前預備好我們到職場的工作狀態。
我覺得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如果原本都在臺灣,突然來到國外,會比較難了解職場文化,但是先通過學校與同學的互動跟資源連結,會比較進入狀況。學校也有一個網站叫作 Mentor Me,基本上校友都在裡面,你可以在裡面連結配對到跟以前的校友諮詢聊天,在荷蘭也有「陌生開發」的文化,像我之前就曾經在Linkedin上問陌生人問題,結果後來工作的時候,剛好他又是客戶方的專案經理。學校每年都會有工作博覽會,許多國際企業也會進到學校進行媒合。
體驗跨國企業的多元文化
碩士畢業後我先在飛利浦實習,做的職務是併購專案管理專員( HR M&A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r )。荷蘭的企業文化講求溝通,比較沒有階級的制度。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可以觀察到不同國家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荷蘭總部跟英國分部常常僵持不下,因為英國比較重視自己分部的做事方法及文化,而荷蘭高層則喜歡共識決但又不願意讓步,所以雙方常為小事僵持不下。
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Deloitte是在做人資雲端系統的顧問。現在歐洲各個Deloitte分部時常一起標案,客戶都是區域級甚至國際級大公司,時常一個專案大概都會有三十幾個國家,職場比較國際化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觀察不同國家與文化的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學到很多不同的經驗跟觀點。
在荷蘭因為本身就很國際化,也有很多不同的文化的人,所以沒有太多有色眼光,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人都有,因為本來的環境就已經很國際的話,長時間下來面對各種人也不會特別去貼標籤。不管怎麼樣在這邊都不會多奇怪,因為各式各樣的人就已經存在在這邊。
Deloitte 辦公室一隅
個人主義的荷蘭社會是自在還是孤單?
臺灣的文化比較重視群體,荷蘭比較注重個人主義,大多數人也比較早獨立,相較於臺灣做決定的時候也比較不受其他人影響,像是大部分的荷蘭人都是十八歲就離家,所以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比較不大。在社會風氣上,也比較自掃門前雪,對於社會輿輪沒有那麼瘋狂,比較不太會有網軍與鄉民等等。
整體而言,荷蘭的文化比較不會去想改變別人的行為,譬如說為了解決很多人亂丟煙蒂的問題,他們就特別在地上挖一個洞設置丟煙蒂的地方,如果你喜歡在路邊尿尿,那他們就在路邊放一個讓人在路邊小便的三角錐。荷蘭文化喜歡的是順應你的行為,並為其找出一個社會中不同群體都相對能接受的解決方法。
至於在荷蘭的個人主義文化是不是會造成比較孤單的心理狀態,或者很難進入一個社群。我覺得要進入社群其實是跟臺灣一樣,需要自己去開發。在荷蘭讀書的時候,已經讓我有一群以學校為基礎朋友,出社會之後還可以一起吃吃喝喝。如果你是出社會後直接搬來,再去找額外的交友圈的話會滿有挑戰的。
研究所萬聖派對
如果不知道五年後自己會是怎麼樣,至少你可以專注於當下有熱忱的事物
如果要給準備出國發展或者對未來職涯很焦慮的大學生建議,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急」,我當時也很焦慮不知道以後自己要做什麼,因為我想要換一個不是法律系的領域,我為了轉領域申請去很多商管實習但是都沒有錄取,所以我在大學有一段時間非常焦慮,但我現在還是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我覺得如果你的目標是出國的話,路會比較廣,還有重新選擇的機會。因為十八或十九歲的年輕人不可能知道這輩子要做什麼,很多人當時都一樣迷惘,我當時會感覺同學好像都很有規劃、對職涯很有想法,但其實在年輕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那麼早就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太早逼自己做出選擇,反倒限縮之後的可能性,如果能試圖不要跟別人比較人生進度,我們才會比較沒有壓力。我想如果不知道五年後自己會是怎麼樣,至少你可以專注於當下有熱忱的事物。
關於作者
黃祥昀,荷蘭萊頓大學媒體研究所碩士。從小熱愛當代藝術,近期嘗試將自己的詩作轉化為實驗電影與行為藝術,經營平台CloudyPoetryFilm 雲朵影像詩。文章散見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今藝術、荷事生非、空總實驗波、釀電影、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雲的藝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