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蔡宛汝
|參與共居後最有感的經驗|
#不只是室友
#我們是家人
對於共居,當初既是期待、也很害怕失望。
共居前,我把不樂見的情況都條列了出來,例如:跟室友因為作息不同而受打擾等等、跟室友不合甚至吵架。基於自我保護機制(笑)我對於共居的最小期待是:做好我能做的,跟室友只是點頭之交也沒關係。
開始同居的生活,一切並非我的預期……而是超乎期待的驚喜!
那天是居住的第三週平日晚,我下了班已經十點多,心想:「這麼晚到家,希望不要打擾到室友。」
打開家門,我看見餐桌上亮著暖黃的燈光,我突然就呆晌了……
我們從來沒有說好「為晚歸的彼此留一盞燈」但那盞燈亮了。
對我而言,那一盞燈亮起的不只是光,而是「在乎」、是「掛念」、是「有人記得你還沒回家」、是「嘿,你不是一個人」。
我到廚房煮著宵夜,大家陸續出了房門,輕輕的一句「嗨!你回家了」然後關心著我的一天。
是家啊,我體會過的,是家人才願意這樣惦記你。我從你們身上體會了比原生家庭還多的「接納」,你們不期待我是什麼樣子,不評價我的想法,陪著我的速度建立關係、不疾不徐卻令我舒適自在。
安迪是這個家的長輩,溫和堅定的關心著家裡的人,傲嬌的說「還好吧」但我感受到的是你「留心家人」的心意。
阿力是這個家的姊姊,小小的個子有大大的關懷力量,我們談著對人的觀察與感受,我們最常對彼此說「有我陪著你」,嘿,我最喜歡妳對我說「做你喜歡的自己就好」總讓我充滿勇氣。
Clara是這個家最像孩子的人,我喜歡妳對這世界滿滿的期待和愛。我們談論教育、談論家庭、談論一個孩子性格的養成是多麼不容易,而妳像天使一樣,陪著孩子長大,我想說「有你真好」。
我親愛的「阿力、安迪、Clara」,你們不只是室友,是我的家人。當我每天喊著「我真的好幸福」我是底心油然而生的幸福。好幸運我們可以討論工作、討論生活想法、討論議題、討論感情……我們能同理對方的感受、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們付出的是核對過的、同時也是對方也需要的愛。
僅僅是稱呼上的轉變,我知道「龍江384」在我心裡的份量早已超越「共居」兩個字實質的意義,它是心靈上更飽滿與溫暖的存在。
到現在我們共居四個月了,我調整了自己對「共居」的定義——從原先的「在同個屋子裡居住」到「在同個屋子裡一起生活」。
不只是居住,而是生活;不只是室友,而是家人。
因為是你們!我願意主動關心、我願意接納、我願意在我們的談話裡找到彼此的核心價值,為了這個『家』展開更多的探索與付出,還有承諾與照顧❤️
|參與共居後自己的改變|
#在跌跌撞撞裡學習愛與被愛
我來自一個對我充滿「期待」的家庭,長大後發現自己總是滿足他人的期待、照顧別人,甚至害怕「被照顧」。
這樣的信念,背後更多的是我認為「被照顧」可能意味著「因為我不夠好」或者是「因為他人有隱藏的期待」、又或是「因為我造成了誰的困擾」。
記得有一晚,我手機放在朋友家忘記帶回來,原本想說隔天再到朋友家拿,結果回到家,才知道安迪、阿力、Clara認真地幫我聯絡了友人將手機送回家裡。當時我錯愕不已⋯⋯我害怕自己被照顧、我害怕自己麻煩了他們,恐懼一湧而上,我無助地哭了出來。
「因為你是你,我們喜歡這樣的你,我們願意這樣這樣照顧你」當時你們這樣對我說著。
那一晚、那些話,我深刻的記著。
我才知道原來「愛」不一定是有條件交換的;原來我可以被照顧,不是因為我不好,而是「源於願意」。
謝謝你們,為我創造了新的經驗,讓我用不同的角度開始看待自己的害怕與恐懼。
我想說:也因為是你們,所以我開始願意『被照顧』,更明白怎麼愛人與被愛。
|共居專案引發的永續思考|
希望可以將這個家的核心精神「愛」做更具體的行動展現。
愛有很多樣貌,我希望在共居的經驗中,能讓更多人體驗「尊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想法、有自己對愛的表達方式與需求,每個人都能發揮力量」從共居裡,學習愛與被愛,學習在關係中找到平衡、繼續作為彼此生活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