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寓側寫 系列三
採訪撰稿:姜之湄
編輯:張翰文
受訪者:曾智偉
住在合江58青年藝術公寓的智偉,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受到家人的啟發,從小渾身是戲的智偉因緣際會走進法國的世界。如同巴黎是場流動的盛宴,身為表演藝術家的他就像一朵盛開綻放的梅花,用肢體、表情爆發渾身的能量。醞釀著台灣與法國養分的智偉,這個月底與法國導演合作,策劃《他活著》中文版演出,以相信世代University Cafe場地為基調,將劇本裡生與死濃烈的情感刻畫在每一位參與者的心中。
01|那個「渾身都是戲」的小孩
從小就看了很多奧斯卡影片而想要當導演的智偉,對繪畫等視覺藝術也很有興趣,又因為父親開裝潢行,豐富的裝潢空間讓他對場景產生故事感。他說自己從小就「渾身都是戲」,因為對故事太著迷,在和姊姊玩扮家家酒的遊戲裡,他常常假裝自己是某一個角色,並將精神投入其中,國小時期在學校演過一齣名為《小凡內王子》的戲 ,還引起了小小轟動。
後來姐姐去了戲劇系,他也考慮要不要念戲劇系,直到高二去北藝大看一個名為《辛波絲卡》學期製作:「這是很實驗性、很瘋狂的劇場形式」,整個劇場的視覺效果、舞台、燈光都深深吸引著他,他描述這一切都很「詩意」:「能把我喜愛的燈光、視覺、故事性等等都做到的就是戲劇。」
在北藝大,智偉很快地進入學校的課程節奏,擔任戲劇系系學會會長,對表演相關的行政事務也很熟悉。經過四年的打磨,終於,在學校2013年冬季公演的舞台上,他導演了法國知名的劇作家兼導演喬爾.波梅拉(Joël Pommerat)的作品《商人》(Les Marchands),如今《他活著》的製作人宛頤,也正是當年這場演出的戲劇顧問。他們與藝術的緣分匯聚在當時的舞台,也為未來的故事暗埋了驚喜。
02|巴黎,青春的盛宴。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海明威
從畢業到2016年,智偉更多在擔任舞台監督,主要負責技術方面的溝通與場控,同時做一些小的作品。後來經人介紹在一個台法共製兼任舞台監督和演員,劇組在台灣演出了十場後,2017~2018年在法國巡迴演出了六個月,共計112場。這一場合作開啟了和法國的緣分,也加深了他和歐洲的連結。
台灣劇場受西方的影響很深,學生們在學校都是讀莎士比亞、莫里哀,智偉初到法國時,感覺這些藝術畫面就像教科書在眼前呈現。在巴黎看演出很便宜,一千多個劇院,演出每天都在上演,「法國好像人人都懂藝術。即便是非常艱澀的政治戲,都有國高中學生的包場,他們的表達和反饋都非常積極,藝術是普及在他們生活中的。」智偉用「夢幻」描述那幾年在法國的遇見。
到訪法國兩次後,智偉幾乎不接舞台監督工作了,開始專心於自己的創作。他說「對於一個在台灣生活的藝術家來說,這是一個很難想像的事情。」但是今年十月,《他活著》來了,智偉把曾經在巴黎帶給他的養分和美好帶回台北。
03|「我的呼吸是死亡的長生不老藥」
策劃《他活著》在台灣的階段性演出,還有工作坊帶給熱愛戲劇和法國文化的夥伴體驗。為此他們特地邀請了身在法國的編劇、導演Antoine Guillot以及戲劇顧問Dominique Oriol來台灣指導,促成全球疫情之下難得的一場台法共製。
有幸觀看一次《他活著》讀本排練,被驚人的長篇幅獨白和演員高強度的釋放深深震撼。大段的獨白降落到一個正面對死亡的人身上,劇本借將死之人的語言探討什麼是活著。面對自己的愛人,他想要證明他們怎麼樣濃烈深刻地愛過。劇本沒有規定具體的動作,導演團隊運用了University Cafe 的場地特色,有足夠空間讓演員自由地去發展動作和即興演出。在表演的最後一小時,演員竭力衝撞所有的思想,即便身體死去,但是思想可以延續下去,觀眾將會看到非常歇斯底里的表現,也是法國表演特色的一種——追求超越、爆發、高能量。
我問智偉,什麼時候發現自己開始對「死亡」的命題有所感覺?發生了什麼?是竭盡全力的時候嗎?
他說:「竭盡全力以後,能感受到的反而是存在。」很喜歡這個回答,智偉又接著提到阿莫多瓦的作品《慾望法則》裡的句子:「你忘記了從前的我,我就不在了。」他為我啟發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感受:面對死亡或某種消失,也許人更應該關注的是存在。
最近智偉正和戲劇夥伴在University Cafe的二樓為十月底的演出緊鑼密鼓排練,有時候耗盡全部精神的釋放好像甚至讓空間的牆壁都在與他的獨白呼應。他拿身體模擬他想像中紅色的風、上帝的手、巨大美麗的堡壘、體內的懷疑和恐懼⋯⋯這本長達30頁的台詞中一直有一個句子在我心中不停說:我的呼吸是死亡的長生不老藥,我的呼吸是死亡的長生不老藥⋯⋯
👉🏻 立即購票: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09211205181430172990